字体【

【集合】高中政治教案

分类:教学类 日期:2024-06-01 13:52人气:加载中...


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中政治 推荐度: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教案 推荐度: 高中政治微格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集合】高中政治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教案,欢迎阅读,希.. ......
  • 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中政治 推荐度:
  •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教案 推荐度:
  • 高中政治微格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集合】高中政治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集合】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1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从“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中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我国最基层的组织是农村和城市的小区。民主管理要想真正的得到实现,首先就应该在农村和小区这两个中国最基层的组织中实现。

  探究与共享:(1)在我国农村、城市,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机构是什么?(分别是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2)从上述“ 村民道德评议会”的活动看,村民是如何通过基层民主自治机构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村民通过村民委员会发表意见,对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参与管理,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凡是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 (3)我国发展基层民主有什么重大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可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一、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1、村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它是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村委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村委会设立的目的是让村民自我管理本村日常事务。村委会的成员都是 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其最高代表是村委会主任。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民在民主管理上的伟大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1998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至今,全国有31个省份全部完成了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与以往相比,20xx年村委会选举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农民参选热情高;村委会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大多数村民选举能做到:“法律规定的程序一步不少,农民该有的权利一点不留”。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经历了一个有委任制到选举制、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从间接选举到直接选举的转变过程,实现了有不规范到逐步规范。

  2、村民自治的内容

  地处海滨的山东日照市东港区某镇,20xx年前曾是山东“上访第一镇”。两年后的今天,这个镇成为无集体上访、无越级上访、无重复上访的“信访三无镇”。由“上访第一镇”变为“信访三无镇” ,该镇的主要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选举:完善村级民主选举,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竞选原则,选出让村民满意的村官,让失去民心的村干部坚决“下岗”。——广大村民直接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人担任村民委员会干部。

  决策:定期召开一次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农户代表共同参加的会议,村民称之为“三代会”。会议的主要功能是互通信息,事关全村的重大事务向代表报告,经 代表讨论、审议并表决通过。——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凡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 定。

  管理: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亮出村务“三本账”。一是资产账,二是收益分配账,三是土地账。这些账 目都要经过村民代表审核,并张榜公示,村民无异 议后方可认可。——制订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来规范干部和村民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

  监督:年终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由村委会干部述职,村民按照评议的.标准,对村干部进行评定通过民主评议、调查、审核听取干部本人的申述意见,送达劝辞通知书,由干部本人签署意见,提出辞职报告。——村民在自治实践中,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对村干部的行为和村委会的工作进行监督。

  P24探究——你或你所在的村有没有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如果有,你能说出一两条吗?(如关于村民建房及宅基地的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土地承包的有关规定;关于财务管理办法等问题)填表:我心目中的《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行为规范、依法管理制度、社会管理制度 、村级领导干部行为规范、村务公开制度、福利待遇制度)在你填写的《村民自治章程》条文中,你认为哪一条是最很重要的?说说你的理由。(村务公开制度最重要。因为村民最关心的是涉及自身利益的有关问题,只有村务公开,才能让村民了解村里的决策的内容,便于发扬民主,进行村务监督、增加决策的透明度。)

  P25探究——请你说说在这三个镜头中,村民是通过哪些方式参与本村事务管理的。(镜头一是通过村务公开的方式,理财小组进行查账参与村里的财务管理;镜头二是通过召开民主质询会的方式,让村民参与村务管理;镜头三是通过设立村务公开栏,以监督的方式参与村务管理。)假如你的家在农村,你能说说你们那里的村民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村务的吗?(村里设立村务公开栏,让村民监督村务参与管理;召开村民大会,对村里的重大问题让村民发表意见;让村民讨论制订本村的村规民约。)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了解村务公开的范围。(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落实方案;救灾救济款的发放情况;水电费的收缴等。)

  “自己的户口在村里,却无法享受村里其他众多村民享受的福利待遇,几位农民遂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而村委会则认为,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有权通过合法途径,对集体经济收益进行自主分配。能否享受村民待遇,应该听从全体村民的民主决议。”讨论:当个人权利碰撞村民自治时,即使不公法院也无权干预。(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即使大多数村民或居民形成的决定是错误的,法律也无权干涉。)

  3、居民委员会

高中政治教案2

  教学准备:

  XX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理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分析: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人人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能力目标

  ①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②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②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③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教学重难点

  [重 点]

  ①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难 点]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全班预习,并分成4个小组,分别探究4个主题,做到简明扼要,实事求是,用简易的课件形式汇报交流:

  ①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容;

  ②探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主要内容;

  ③为什么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④中学生如何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教学过程】

  歌曲欣赏导入:《龙的传人》这首歌曲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

  1、中华民族精神是怎样形成、发展和丰富的?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总是随时代的变化而推陈出新,丰富和充实着自身的内涵。

  从中国历史上看,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族人民经过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逐渐成为一种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最强大力量。

  2、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探究交流:

  第一组学生展示课外探究成果,教师适时以历史背景知识引导:

  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内容:坚定的革命信念,自力更生,英勇奋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容: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红岩精神的主要内容: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敢于胜利,艰苦创业。

  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容: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启发拓展:

  想一想:联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等,谈谈继承革命传统对民族精神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革命传统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精神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探究交流:

  第二组学生展示课外探究成果,教师适时以历史背景知识引导:

  大庆精神的主要内容: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的精神,讲求科学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两弹一星”精神的主要内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抗洪精神的主要内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

  抗击“非典”精神的主要内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同舟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

  载人航天精神的主要内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启发拓展:

  议一议: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具有那些共同的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就其中一种精神说明它的时代意义?

  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巨大动力,要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板书)

  情境体验:

  材料一:从20xx年开始,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决定,将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材料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为什么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探究交流:

  第三组学生展示交流课外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简要归纳: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①它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它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它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展示:

  观点一: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弘扬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

  观点二: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弘扬民族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你赞成哪种观点?why?

  学生回答

  展示:反映国民素质的图片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1)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也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

  (2)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3)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1)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2)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展示:

  美国的价值观输出攻势

  一位美国参议员公开宣称: “美国接受中国访问学者和留学生不是免费的午餐,慈善心绝不是首要因素。我们怀有明确的目标,就是要让外国留学生接受作为美国立国之本的民主自由原则的熏陶。”美国著名电影导演达利尔更明确地指出,“我相信,美国影片是对共产主义最有效的摧毁力量”。

  思考:此材料反映了什么?我们该怎么应对?

  学生回答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来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防止西方敌对势力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三)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重要性——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要求:当代青年要结合新的实践要求,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有人认为弘扬民族精神离我们很远,是不是这样呢?

  播放视频资料:

  王景光——资助贫困学生乐在其中,看了之后,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1、民族精神是变化发展的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二、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1、必要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重要性:

  三、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面对的时代课题

  2、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习题巩固(略)。

高中政治教案3

  教学目标

  1.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视频欣赏:掩耳盗铃

  思考: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环节二:新知探究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6世纪的古希腊,其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

  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和范缜。

  ①正确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局限性

  A.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①正确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②局限性

  A.物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

  机械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和人都被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象。

  形而上学性: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图片展示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环节三:心灵感悟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斯宾诺莎

  环节四:行为提升

  结合漫画和本框的学习,谈谈你对下列观点的理解:

  观点一: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观点二: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该彻底否定。

  环节五:课堂小结

  懂了哲学,“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你如果想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在使你获得智慧和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节六:当堂达标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七、教学反思

  1.巧设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预期效果。根据本课特点,采用了情境式教学法。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使用了教材现有的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并以学生喜爱的漫画、flash等形式来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又能体现新课程要求。

  2.构建表格框架,化杂乱为有序。对于相似知识点较多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混淆,分不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表格方式进行处理,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在进行课堂小结时,以知识框架形式呈现,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高中政治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这一观点,有利于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人民群众,热爱人民群众。

  【教学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要求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加之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学生在群众观点上比较模糊,因而把它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对象】: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好,学习的主体性不强,历史知识比较薄弱。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本教学设计运用了相对基础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Ⅰ【走进新课】:情境设置,多媒体展示教材93页的课堂探究

  问题探究:(1)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Ⅱ【学习新课】:

  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1、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93页正文和“专家点评”,明确人民群众的含义。

  2、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含义。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探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第一个方面,多媒体展示第七张幻灯(见课件),思考探究(1)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探究中发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此处首先分析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层充分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1)劳动群众生产实践的重要性。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处从三层论证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结合学生的课堂反映设计相关问题,如,

  ①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什么产品?②茉莉花民歌和四合农民画是谁创造的?这说明了什么?③演奏茉莉花民歌需要的乐器,绘制农民画需要的画笔、画纸、染料等,是谁创造的?在什么过程中创造的?说明了什么?④茉莉花民歌源于《鲜花调》,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四合农民绘制农民画等等,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根据课堂实际随机调整和更换)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三个层次: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探究问题:教材插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发现:我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都来源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都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此处结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设计相关问题,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发现:

  (1)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此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3)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政治关系,只变革具体制度。不像在阶级社会中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旧的社会制度来实现。

  小结与导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引导学生说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探究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看待人民群众 根据学生的反映设计相关问题,分如下三层次是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方法论,是由“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Ⅲ【总结新课】:本节课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高中政治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并理解发展的实质。

  【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会运用判断新旧事物的依据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提高辨别是非、正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发展的意识和观点,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

  辨析“新旧事物”的内涵,能够区分新旧事物。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导入,大屏幕呈现诗句:

  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③“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提问:结合对发展普遍性的理解,请同学们判断,以上诗词哪一句描述的是发展?

  学生回答,教师追问:那为什么③是发展呢?顺势导出课题《发展的实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活动一:看图话“发展”

  ① ② ③

  教师提问:哪个图是“发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三幅图都体现了运动、变化,但只有图③体现了发展。因为发展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不是循环往复,也不是单一的下降趋势,而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和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活动二:合作“析”发展

  大屏幕呈现案例:

  ①电脑算命②新中国成立③袁世凯复辟④共享单车

  组织学生以政治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哪些是新事物?理由是什么?同时分析概括出,什么是新事物、旧事物?判断二者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日趋灭亡的事物。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结合本课所学,判断下列哪些是发展?哪些是运动变化?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 ②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③大气变暖,海平面上升④士别三日,刮目相看⑤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②④体现了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体现了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不能以时间的先后来判断新旧事物。

  作业:课下至少搜集身边的10个“新事物”,下节课分享。

  四、板书设计

高中政治教案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现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认识到货币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货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难点】

  货币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设疑法,导入新课

  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购物的经历,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双十一,成交额高达20xx多亿元,我们需要用钱买东西,在经济生活中我们叫做货币,货币从而来呢,为什么买商品需要货币呢,它的本质是什么呢?

  通过讨论交流导入今天的新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货币的本质

  活动一:感受物物交换,探究货币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货币来购买商品,商品与货币密不可分,要想了解货币的本质,我们就需要先认识一下商品。

  材料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去农贸市场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去买油、盐、醋,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材料二:牛奶老板需要盐,盐老板需要搞头,搞头老板需要咖啡,咖啡老板需要红豆,红豆老板需要牛奶。

  问题一:这些商品有什么特征呢,母亲为你织毛衣算不算商品?

  问题二:这几个人能交换有什么条件,你能想到让所有人都成功交换的方法吗?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

  教师总结:市场上买到的商品,是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交换,这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购买商品就需要货币,最初的商品交换就是物物交换,随着商品的越来越多,交换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最后大家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变成大家都乐于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来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活动二:小组讨论

  货币的本质是商品,那货币有哪些用途的?

  材料:有一天,大学生小王非常饥饿,去了超市看到超市货架的商品标着醒目的价格,最后拿出现金,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买了一瓶牛奶。小王想要出国留学,所以,用蚂蚁花呗买了想要出国的物品,在出国之前,把一部分钱存在中国银行,另一部分兑换成美元。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货币所担负的职能有什么不同?

  师生共同归纳:小王去超市看到商品标价,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这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小王买了一瓶牛奶,货币在充当商品交换媒介时执行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是需要现实的货币。小王用蚂蚁花呗体现了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表现为延期支付。小王把钱存到银行体现了货币贮藏手段的职能,把一部分钱兑换成美元,体现了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3、纸币

  活动三:合作探究

  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在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金属货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播放《水浒传》中人们用金银购买物品以及北宋时期人们用交子购物视频片段。

  请同学们在观看视频之后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思考,使用纸币与使用金属货币相比,有何好处,纸币是随意发行的吗?

  学生思考,积极发言,最后师生总结: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由于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不易磨损,因而被普遍使用。但是有利必有弊,假币也开始在市场上出现,我国依法打击假币行为,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不仅要识别假币,还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材料:

  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根据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思考对话的含义?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进行正确引导。

  最后师生明确:金银最初只是普通的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在物物交换过程中充当过等价物,最后凭借自身的体积小、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不易磨损等特点成为一般等价物,因而执行货币的职能。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将本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然后请一位同学进行说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课后作业:在课后完成两个任务,一是以我的金钱观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二是请同学们到当地的银行去向工作人员了解辨别假币的有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和家人及其他同学分享,提高大家辨别假币的能力。

高中政治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1)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2))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主要代表观点

  三、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讲坛”提前布置,由2名学生在收集资料,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分别讲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

  (提示:观点介绍中要把握基本观点、观点的局限性、代表人物或是著名命题举例等三个方面)

  (一)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B.局限性

  a.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C.代表人物――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集大成者);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范缜、张载等。举例: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王夫之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举例:又称资产阶级唯物主义,产生17世纪英国,发展于18世纪法国,到达顶峰是19世纪德国

  B.局限性

  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b.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唯物的(“意见支配世界”)

  C.代表人物――霍布斯、培根、洛克、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人

  举例:这种机械性的特点典型地表现在关于“人是机器”的论述之中,他们的分析方式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利维坦》“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高中政治教案8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国际竞争的实质,体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105-106页内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7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CC.两极格局,两强争霸B.美国一极独霸世界

  C.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D.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答案:D

  [例2]当今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危害上升,世界各国纷纷谴责并携手打击各种恐怖活动。这表明( )

  ①和平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②恐怖主义是和平的主要障碍③国际社会在反恐上存在共同利益④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日趋重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答案A

  [例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和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

  ①经济实力②国防实力③科技实力④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①③

  答案D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高中政治教案9

  珍惜无价的自尊

  自尊自信人人都需要的

  1.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

  2.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3.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4.别人欣赏我们的长处,不耻笑我们的弱点与缺点,这种被尊重更能使我们体验到快乐与感动。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

  5.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耻的人。

  6.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7.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认识生活中的虚心的具体表现)

  8.世界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不是羽衣霓裳,惭愧知耻是最美丽的服装。

  9.尊重他人是人生的一道底线,是人生的一个亮点,自尊无价。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1.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健全的需要。

  2.我们有责任去关心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

  3.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4.尊重他人的表现:⑴欣赏、鼓励、期待等角度来善待对方;⑵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1.自尊的人最看重自身的人格。

  2.生活中有损人格的不良习惯:说谎、逃避责任、假公济私、阳奉阴违等。

  3.自尊者达观: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议论和态度,要适度自尊。

  4.尊重他人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5.怎样尊重他人? ⑴首先,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⑵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6.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下面效应。

  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能行!"

  1.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

  2. "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3.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身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4.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⑴自卑的人,轻视自身,看不到自身的能力,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⑵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过高的估计自身,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生活中注意区分这两种人)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自负与自卑都是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他远离成功。

  2.自信有助成功自信者不错的心理品质:⑴乐观,⑵好奇,⑶专注。

  唱响自信之歌

  1.有了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

  2.看到我们学习、生活中的进步(想一想)

  3.发现自身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

  4.实力,才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杠杆。

  5.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

  第三课走向自立

  自身的事自身干

  1.自立,就是自身的事情自身干。

  2.自立在生活中的表现(举例)

  3.人生需要自立:走进社会,经历风雨、见世面;法律要求我们自立。

  4.走向自立我们需要培养哪些能力?如展示:⑴推销自身的能力,⑵与人沟通、善解人意的能力,⑶远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⑷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能力等等。

  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1.依赖思想的危害:⑴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⑵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

  2.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

  3.自身的事自身负责的前提是要自主。 (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身的行为负责。)

  4.自立与自主的关系:自立的前提是自主,自主的表现是自立。

  5.有了独立自主的愿望,即自立的意识后,又该怎样培养自身的自立能力呢?最基本的就是立足于自身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正如"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在水中反复练习。" (请你列举你生活学习中需要自身做的小事或遇到的问题)

  6.请你谈:你如何"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⑴从思想上认识到依赖的危害,主动告别依赖;⑵学会自主,它是自立的前提条件;⑶立足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

  第四课人生当自强

  人生自强少年始

  1.自强,就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

  2.自强精神表现在困难面前:⑴不低头,不丧气;⑵自尊自爱,不卑不亢;⑶勇于开拓,积极进取;⑷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等。

  3.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4.自弃与自强是对立的。

  5.自弃,是指自身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6.自弃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

  少年能自强

  1.所有自强者共同的特点:对人生理想执著追求。

  2.自强的关键:战胜自我。自强的捷径:扬长避短。

  3.人的敌人:自身。

  4.少年怎样才能自强? ⑴树立正确的理想;⑵战胜自身的弱点;⑶发挥自身的特长,扬长避短。就能在自强的人生征途中,劈波斩浪,抵达成功的彼岸。

  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

  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人生难免有挫折

  1.挫折,就是所谓"钉子",即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

  2.挫折与人生相伴;挫折普遍存在,难以避免。

  3.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多方面的:⑴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⑵各种人为因素,⑶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等因素的限制。

  4.面对挫折和困难,大致有三种人:⑴胆怯、懦弱的人,⑵意志不坚定或者容易满足的人,⑶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第三种人善于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锋利成功,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挫折面前也从容

  1.挫折的作用:⑴消极作用使人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⑵积极作用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品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蚌病成珠")

  2.人们在战胜一次又一次挫折后赢得的最宝贵的礼物:智慧。

  3.挫折的有效方法? 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⑵正确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⑶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⑷会自我疏导。

  4.战胜挫折、克服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创新,5.自我疏导的方法:⑴合理宣泄法,⑵移情法,⑶目标升华法。

  第六课为坚强喝彩

  让我们选择坚强

  1.意志坚强的人有哪些表现?意志坚强的人,⑴对自身的行动的动机和目的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⑵能在复杂的情境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情况,毫不迟疑地采取坚决的措施和行动。⑶在碰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可以调整自身的消极情绪,控制自身的言行,不灰心、不气馁、不焦躁。⑷能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挫折和困难,实现自身的目标。(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 2.坚强意志的意义(作用)?⑴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⑵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⑶形成不错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意志。⑷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强意志。

  3.能否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关键: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坚强的意志是怎样炼成的? ⑴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⑵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来做起。 ⑶善于管理自身。 ⑷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身。你需要从哪些小事做起:想一想

  2.品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走近法律

  1.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

  2.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很多。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

  4.法律的显著特征: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有强制性。⑶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普遍约束力。

  5.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6.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和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7.法律的作用:⑴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⑵保护作用。

  法不可违

  1.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矩,尤其是不能违反法律。

  2.违法行为,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3.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

  行为)

  4.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5.刑法,以国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6.犯罪,是指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7.犯罪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一种触犯刑法的。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的必然后果。

  8.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9.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包含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包含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10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来历的刑事处罚。

  防患于未然

  1.遵守法律,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2.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

  3.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4.规范未成年人行为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5.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不良行为有哪些?并能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矫正措施。

  6.品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忽以恶小而为之,忽以善小而不为"。

  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1.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2.专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在未成年人保护中为我们设置了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4.家庭保护的含义: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5.学校保护的含义: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6.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

  7.社会保护的含义: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8.社会保护包含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的保护等方面。

  9.司法保护的含义: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善用法律保护自身

  1.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

  2.能为我们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3.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途径:1)非诉讼手段;2)诉讼手段。

  4.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包含:⑴向政府关于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关于社会团体等等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⑵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5.诉讼的含义:它是指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关系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程序。

  6.诉讼是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7.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8.刑事诉讼:是指由国家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罪犯的活动。

  9.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案件的解决纠纷的活动。

  10.行政诉讼:俗称"打官司",是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10敢打官司。

  11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包含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2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我们与其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高中政治教案10

  【内容标准】

  本课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三.4.7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教育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爱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2、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3、知识:掌握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分析】

  本项目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二是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然后,从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理解我们该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从而进一步体会世界发展的趋势。

  第二个层次“国际竞争中的中国”主要讲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三层内容:一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二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三是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我国国际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使学生既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又有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对世界、国家发生的大事有一定的了解,比较关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但是由于知识储备不足、理论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当今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等比较抽象的内容理解起来还存在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理论上准确的阐述,还要提供大量的真实的资料来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些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爱国情感和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

  【教学重点】如何认识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设计理念】

  本着“遵循课程标准,但不拘泥于课程标准”的原则,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实现理论知识与具体时事材料的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探究为主,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实践”的思维过程,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兴趣的感召下认识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并将这一情感落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实现知识传授目标和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完美结合。

  【教学方法】

  1、分析、归纳、综合方法:对于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的教学,采取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分析事件、材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既提起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案例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开拓学生视野,唤起其情感共鸣,在感悟体验中提高认识。

  3、问题情境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其主动探究。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热点问题

  2、教师:

  (1)制作课堂教学所需的课件。

  (2)准备声像资料。

  (3)了解学生思想情况和认知水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视频《让世界充满爱》

高中政治教案1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阅读课本思考本课主要内容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本课作为开篇内容,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什么呢带着这一思考,请大家先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进行新课(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平时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其实,无论是历代不同的服饰文化,还是我们周围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都告诉我们:文化现象,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2)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师:在粗读了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吾国与吾民》),观看了川剧变脸与东北二人转、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后,大家发现了吗不同的区域,各自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并不是都是千篇一律的,我们的世界也因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而色彩斑斓。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同学们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甚至上课、自习、做作业、上网、聊等等,实际上都是我们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说: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知识总结:文化“万花筒”

  ①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文化生活: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过渡:说了这么多,大家明白什么是文化了吗似乎还是云里雾里。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文化是什么(从本质)

  (1)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广义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狭义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过渡:接下来,我们通过了解文化的特点来重点解析一下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想一想: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2、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水果蔬菜

  5.参加文学社、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现象是区别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的,它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也不是自古就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来源于人类实践

  师:请问张家界的山是文化吗将张家界的山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张家界的山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它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创造的,有了人类社会后才有文化。文化来源于人类的实践。

  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材料一:韩愈在《师说》里写到:“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材料二: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用刀叉吃饭。如把一个刚刚出生的美国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汉语并用筷子吃饭。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同学们要注意了,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体现出你是否具有文化素养,可别被人说没有文化,没有素养哦!

  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精神生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师:有人说,文化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就像我们的文字,从产生开始的口口相传,发展到后来的甲骨文、简牍、纸书,再到现在的新形式——电子书,都需要依靠一定的物质活动或者物质载体。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看电视、_者小说的时候,被其中的某个场景感动的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澎湃,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视、小说他们都是文化形式,我们被感动,那说明这些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感染我们的情绪,甚至为我们提供精神动力。

  3、文化的力量

  案例:当雅安地震举国神伤之时,文化成为灾区军民赖以生存、斗争的精神食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举行了捐款捐物捐衣捐水活动,各国人民也纷纷解囊相助,用爱心来为灾区人民营造幸福乐园。雅安市女主播陈莹在结婚当天穿婚纱报道节目,被网友誉为最美新娘。官兵救援车为躲避私家车坠崖,两名救援战士壮烈牺牲;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并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廖智姐妹迅速投入到救灾中,她一直通过手机报告她所见到的第一手灾情,被CCTV等多家媒体报道,称为“最美志愿者”……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不同的文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文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会把人引向歧途;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而言,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

高中政治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教学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三、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反思:学生对这一问题有很强的想象能力,但没有一个理性的把握。要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问题自己总结,本框内容比较复杂,要详细分析,并要控制好课堂纪律。

  (一)导入:

  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

  民工回答:“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

  学者说:“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吗?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不同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二)进入新课:

  一、唯物主义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分歧):

  对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⑴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解决探究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三种形态正确性局限性共同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A.具有猜测性,

  B.没有科学依据;

  C.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都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唯物辩证的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的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接着,赫拉克利特又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而在中国,则存在“五行”学说(水、火、木、金、土杂,以成万物)。这些古代的哲学家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形态,坚持了以“物”为本。但是这却把世界的复杂简单化。他们对世界观本原的认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不可能被科学证实。这便是哲学的第一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见上表,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不同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认识,因而,人们就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转化。

  哲学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世界的本质,得出:世界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质。这就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时,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开始站不住脚。对它影响最深的是物理学领域的两大发现。

  A、放射性现象:具有放射性现象的元素在放射过程中,一种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比如镭。在放射过程中,它会生成惰性气体氦和氡。由此可见,原子是不是不变的?

  B、电子的发现: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微粒呢?

高中政治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两个基本途径;

  2.了解文化创新过程中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能力目标】

  1.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2.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难点】

  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如何理解。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在电脑科技迅猛发展、许多人已“提笔忘字”的今天,《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会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与好评呢?

  总结:这些节目于游戏中学习知识、于竞技中领略汉字、诗词之美,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思考:《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它的成功表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结合上节课所学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过渡: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那么在此基础上,要想实现文化创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基本途径呢?

  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多媒体展示资料:

  在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疟疾是仅次于艾滋病的“第二号杀手”,屠呦呦率领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成功创制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在20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已经失效。1969年,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此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她首先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访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均无好的效果。随后她查阅中医药典籍《肘后备急方》,从“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等文字记载中获得灵感,在尝试用水、乙醇等方法提取失败后,最终采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先驱性地发现了具有100%抗疟作用的青蒿素。后来,他们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等西医常用的技术手段,明确了青蒿素是一种全新的抗疟药,打破了过去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断言。并将该物质命名为青蒿素。1973年经临床研究,证实具有满意疗效,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20xx年9月,屠呦呦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20xx年10月5日,屠.哟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中医药宝库再次举世瞩目。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学生阅读材料之后,教师进行提问:

  1.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取得重大新成果与我国的传统中医之间有何关系?

  2.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屠呦呦从我国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但是没有固守传统医学记载的方法,而是批判的继承了传统中医药典籍。从而得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得过程。(古今)

  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内容思考: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如果漠视传统文化,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文化也要跟着发展。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提问: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究中取得重大新成果,除了借助传统医学的力量之外,还得益于什么?从中你获得了哪些关于文化创新的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还得益于西医常用的技术手段。从而得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中外)

  提问:屠呦呦为什么没有按照西医传统的断言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结合材料思考,在文化创新中,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分析如下:

  (1)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过渡:屠呦呦在创制青蒿素上取得的成功,是因为她及他的团队巧妙地把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相结合,这提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设问: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学生同桌两人为一小组探究,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要想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要想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就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注意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多媒体展示:结合P55“对待外来文化的三种态度”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组,分组合作探究,然后发表意见。

  分析:观点一犯了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二犯了封闭主义、守旧主义的错误,只有观点三才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那种固守本民族文化,拒绝接受其他文化的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是错误的,都是我们在文化创新的实践中,需要反对的。

  教师设置疑问:通过刚才所学知识,我们怎么才能实现文化创新,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呢?

  学生结合书本探究、发表意见。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环节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孔雀东南飞中“兰芝泣别夫君”的图片、“现代子女给妈妈洗脚”的图片。

  提问:我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做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焦仲卿的“孝”值不值得提倡?假如你是焦仲卿,你该怎么办?现在的中学生应该怎样孝顺父母?这种“孝”和原来的“孝”有何异同?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表意见。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自主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框架

  作业:1.必做题:搜集两则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可以说明文化创新相关知识的案例。

  2.选做题:围绕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问题,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提两个小建议。

  五、板书设计

高中政治教案14

  一、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学的重要原则。案例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人类的基本认识规律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认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后上升到理性认识。案例教学法从案例(感性认识)入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在分析事物时,要从特殊的具体的现象开始,然后上升到普遍的抽象的理论,再用得出的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案例分析法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精选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基础环节。选择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同时又要贴近生活。不能随意选一些牵强附会的东西,基至一些小道消息作为案例。此外,还要收集、整理与大纲要求相符的案例,特别是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案例。教材上的案例在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教师在精选案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有明确的目标性。即要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选编案例,要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2)要有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既要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要包含一定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有利于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能。

  (3)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要求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尽可能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政治学科特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始终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能够应用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4)要处理好自选案例与教材案例的关系。教材每节由案例引入,从教学重点的实际需要出发,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且均是针对本节内容的综合案例,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选用。但由于各地情况不一,教师在教学中可有选择地使用。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城市,因此在“职业选择的竞争意识”时,选择了本校一名毕业生的案例。这位毕业生在找工作中历经挫折却自强不息,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大型跨国集团的主管。学生讨论为什么竞争会这么激烈,自己所学专业有什么优势和前途,如何使自己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等。

  2、呈现案例

  以呈现方式而论,有印发政治文案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现、模拟再现实际情境、学生表演等。以呈现时机而论,一般应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前呈现,以免影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讨论结果趋同,使相当一部分同学无话可说。然后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从典型案例中引出一般规律。使政治课堂教学既不离开书本太远,又不拘泥于书本,既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答案,又有利于形成基本一致的正确价值判断。

  3、研讨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积极思考。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一些见解后,组织学习进行讨论,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教师可布置学生事先预习书上案例,然后组织陈述、讨论。也可将另外准备的`案例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之中,真正从当事人或企业工作岗位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案例,每个学生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有的只能找到浅层的信息,有的则能得出透彻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去非本质的细节,揭示其内部特征。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即使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偏离了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评判,可以让他们自己反省,自我更正,使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创造性探索。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充分发挥政治案例教学的功能,提高教学实效。

  4、总结评述

  这是对前一个阶段案例教学指出讨论的结论意见进行概括和提升。主要由教师来做,可以对政治案例讨论作出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后续的政治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政治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总之,案例教学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能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提高实践能力,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种很适用于职业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德育课亲和力的有效形式。

高中政治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1、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3、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评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

  能力目标:

  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

  【过程与方法】 情景探究法 比较分析法 启发诱导法 归纳总结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2、努力实现个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统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难点】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三.教学过程

  导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课件《我们的圈》

  自主探究:比较分析放羊娃的圈和武汉男孩的圈并构思自己的圈,你认为这里的圈指的是什么?为何每个人的圈都不一样呢?

  生:思考后回答

  师总:看来,之所以每个人所走道路不同,是受价值观的指引,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探讨的话题价值与价值观。

  探究新课

  一. 价值与价值观

  (一).价值:

  1.物的价值

  自主探究:《超市购物》,让学生自己说出之所以出现这些差异是因为每个人的需要不同,然后教师通过展示各类食物不同的属性让学生从中感悟并归纳价值的含义。

  生:思考后回答

  师总: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思考:是否任何事物都有价值?哲学上讲的价值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是一回事吗?(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展示课件给予总结)

  2.人的价值:

  教师展示课件:漫画:我有价值吗?我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以此引起学生对自己价值的思考)

  师问:到底什么是人的价值呢?

  生:略

  教师:课件打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比较: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有何不同呢?

  生:比较后回答

  师总:物在满足主体需要时是无意识的被动的,而人在满足主体需要时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而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3.价值评价

  讨论:既然人的价值由贡献和索取两方面组成,那么,应该怎样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呢?能不能以索取来衡量,为什么?

  生; 略

  师总;课件打出 你不贡献,我不贡献,谁来贡献。

  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

  过渡:普通人的人生有无价值呢?

  展示课件:《两个年轻人的故事》,试分析他们这样做值不值得?是什么在指引着他们这样去做呢?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让学生谈谈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从而引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师展示课件:①《李建华与歹徒》让学生评价,然后从学生的不同评价中引导学生体会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导向作用。

  ② 《今日话题》趁年轻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相干的事情,教师从中引导学生体会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结论一: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采取正确的办法。而错误的价值观将会引导人们形成错误的认识采取错误的办法。

  教师展示课件:正反两则案例 《丛飞的事迹》 《胡某的陋行》让学生分析,从而体会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所起的导向作用。

  结论二: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将会指引人们为社会做出贡献,而错误的价值观将会让你的人生误入歧途。

  学以致用:展示课件 结合《超女选秀下的价值观》,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呢?这节课你收货到了什么呢?

  课堂小结:价值观是我们人生的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人生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衷心的希望大家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幸福的走完自己的一生。

  板书设计

  物的价值

  一.价值 含义

  人的价值

  评价

  含义

  二.价值观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导向作用

  2.人生道路的选择

  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赢在课堂》上的这可习题。

本文永久网址